2016年10月22日晚7点,诺奖得主、法国著名文学家勒·克莱齐奥来到黑龙江大学作了一场题为《论今日之文学》的精彩讲座。我校伟德国际1946十一名教师及十名研究生、本科生有幸聆听。现场有来自各高校教师和艺术爱好者五百余人,报告厅座无虚席。
勒·克莱齐奥(Jean Marie Gustave LeClézio)出生于1940年。代表作有《诉讼笔录》、《寻金者》、《沙漠》、《流浪的星星》等。2008年,他“将多元文化、人性和冒险精神融入创作,是一位善于创新、喜爱诗一般冒险和情感忘我的作家,在其作品里对游离于西方主流文明外和处于社会底层的人性进行了探索”而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勒·克莱齐奥以中文“你好”开场,获得全场掌声。他的演讲从早期手稿审读的工作感受谈到对文学的理解,涉及破除权威、关注边缘人、文学的运动性等方面。他屡次谈到“文学是一片海洋,书籍是漂流瓶。”各种故事手稿无论出版与否,都是蕴含巨大的文学宝藏,只是有的被发现得以面世,有的却不幸埋葬。当今世界变化太快,特别是网络的传播更使文学处于变化之中。首先,网络拉近了文学与个人的距离,当今文学在各国各地不断形成、分解、再生成,语言成为现代人的本质,使文学具有了极大的可塑性。其次,文学传播借助网络,改变了语言的意义,以前是建立在固定理论、固定语言基础上文学创作,呈现多元化状态。同时,文学又面临威胁,即充斥暴力、冷漠。他希求通过书写、网络、歌唱、行动,使文学仍同以往一样,成为最有力的、诘世的力量。
演讲赢得现场的阵阵掌声,随后与听众的交流中简要回答了中法文学区别、文学授课的顺序调整、以及评价鲍勃迪伦获奖等问题。讲座持续近两个小时,所有听众都享受到一场期待已久的艺术盛宴。(文/图:陈昕)